《先帝本纪》定稿后的第三天,太史局恭恭敬敬地将最终卷呈到了文相府。
林清梧端坐于案前,修长的手指轻轻翻阅着书页。
当她的目光落在“焚印明志”那一页时,停住了。
只见陈九的批注已经被工整地誊录在了附录之中,题为“旧臣泣笔”。
那一行字,如同一个迟暮老者最后的呐喊,充满了对故人的怀念和对现实的无奈。
林清梧的指尖轻轻地抚摸着那行字,感受到了一种历史的厚重感。
她的”
谢昭容领命,不敢怠慢,立刻下去安排。
“将这十卷‘史鉴帖’,分赐给六部老臣,”林清梧的声音不大,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威严,“并在帖子后面附上一句话:读史者,若眼中含泪,方知何为正气。”
是夜,刑部尚书府邸,灯火通明。
刑部尚书独坐在书房中,手中捧着一卷刚刚送来的“史鉴帖”,神情复杂。
他一遍又一遍地诵读着帖子上的那行字:“君非不愿战,实不忍百姓再陷兵火。”
读着读着,他的眼中渐渐湿润了。
他仿佛看到了当年那位年轻的皇帝,为了百姓的安危,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停战,焚印明志。
“唉……”刑部尚书长叹一声,将手中的帖子放在桌上。
他走到书案前,缓缓地提起笔,蘸饱墨汁,在纸上写下了一行字:“吾曾联名抗文谕,实为护旧制,非为逆新政。”
写完之后,他将这封密报封好,交给自己的心腹,命其务必尽快送到文察院。
文察院中,林清梧看着手中的密报,嘴角微微上扬,露出了一个意味深长的笑容。
“不是我改了史,是我让他们在史里看见了自己。”她轻声说道,仿佛在自言自语。
与此同时,京畿重地,沈砚之正率领着雪蚕卫,一丝不苟地巡防着。
最近京城里出现了一些不太平的事情,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开始在暗中散布谣言,企图动摇民心。
沈砚之深知这些谣言的危害,因此不敢有丝毫的松懈。
他带领着雪蚕卫,日夜不停地巡逻,希望能尽快将这些谣言扼杀在摇篮之中。
这天,沈砚之巡防至西市茶楼附近,忽然听到一阵阵悲壮的说书声从茶楼里传了出来。
“……想我大胤朝,当年何等英雄!可恨那‘影蛇’作乱,蛊惑人心,致使我无数忠魂埋骨沙场,至今不得安宁啊!”
沈砚之眉头一皱,停下了脚步。
他知道,最近京城里出现了一种新的说书方式,一些盲眼的说书人,开始在茶楼里讲述一些所谓的“忠烈故事”,煽动百姓的情绪。
这些故事大多是关于当年“癸未之变”中那些战死沙场的将士的,说书人将他们描绘成为了国家和百姓而牺牲的英雄,极力渲染他们的悲壮和牺牲,以此来激起百姓对朝廷的不满。
沈砚之对此十分警惕
于是,他决定亲自去茶楼里听一听,看看这些说书人到底在说些什么。
沈砚之走进茶楼,找了一个角落的位置坐下。
他仔细地听着台上那位盲眼说书人的讲述,现他的言辞十分悲壮,充满了对那些“忠烈”的赞美和对朝廷的指责。
“……可怜我那些浴血奋战的将士们,他们为了国家抛头颅,洒热血,最终却落得一个被遗忘的下场!朝廷不仅不嘉奖他们,反而还要抹黑他们,这还有天理吗!”
说书人说到动情之处,忍不住声泪俱下,引得台下的听众也纷纷动容。
“是啊,朝廷真是太可恨了!”
“那些英雄不应该被遗忘!”
“我们要为他们讨回公道!”
听到这些话,沈砚之的心中更加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