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顶点文学>古代经营发家日常 > 第68章(第1页)

第68章(第1页)

&esp;&esp;再温上一壶黄酒,大家热热闹闹吃了一顿。

&esp;&esp;第二天,温屿与荀舫一起到了裕和布庄。林裕和见到他,意外了下,笑着招呼道,“荀郎君稀客,快请坐。”

&esp;&esp;荀舫难得客气颔首道谢,在椅子里坐了下来。温屿在他旁边坐了,庆喜奉上茶后,林裕和没有拐弯抹角,直接说起了正事。

&esp;&esp;“裕和布庄并非只有布庄,还有田庄,缫丝,纺线,染布,织布的作坊。每年我会给管事,掌柜,庄头们发放四季衣衫。今年的冬季衣衫,我想请温东家的绣坊帮着做,不知温东家可有兴趣?”

&esp;&esp;温屿一听,林裕和一出手,就给了她一笔大买卖啊!

&esp;&esp;只是,温屿有自己的考量,没有一口答应下来。

&esp;&esp;

&esp;&esp;温屿问道:“林东家,可能问一下,你要做的冬衣共有多少套,可有绣花样式等要求?”

&esp;&esp;林裕和答道:“冬衣都是往年的厚绸布,每人两身,全部加起来要做四十二件。绣花倒简单,就是些吉祥的花纹,样式也普通寻常的长袍,无需你再画花样。”

&esp;&esp;再普通的绣花,远比像是她与荀舫的长袍费功夫,一身衣衫至少要三到四天才能完成。

&esp;&esp;巧绣坊两个绣娘,先不管黄氏手上的活,姑且按照每人做十二件来算,要近一个半月的功夫,差不多在十月能完成。那时候的天气不算冷,不会耽误裕和布庄他们更换冬衣。

&esp;&esp;这里面有个问题,就是绣娘的手艺成本区别。

&esp;&esp;既然样式花样都简单,林裕和出的工钱就不会太高,这笔买卖赚不了多少银子。

&esp;&esp;但是对陈玉娘与黄氏来说,相当于是大儒下场教书,拿到的却是私塾先生的束脩。

&esp;&esp;这不仅是陈玉娘的损失,同样也是温屿这个东家的损失。

&esp;&esp;而且,裕和布庄的东家管事们,心中肯定也不大舒服。

&esp;&esp;毕竟衣衫拿到手,一看针脚,再往身上一穿,高低自现。

&esp;&esp;“林东家买卖做得真大,待底下的人厚道,就每年的四季衣衫,哪怕有些东家出得起,他们也舍不得。”

&esp;&esp;温屿真心实意赞美了句,再问道:“往年他们的四季衣衫,林东家是给布,让他们自己去做,还是交给绣坊做好之后,再给他们成衣?”

&esp;&esp;林裕和顿了下,看了温屿一眼,笑道:“往年都是给银子,他们自行去解决。”

&esp;&esp;这下温屿更不能接这笔生意了,他们拿到银子,在裕和布庄买陈布肯定能便宜。拿回家让自己家人做衣衫,能省下不少的钱,还有碎布剩。

&esp;&esp;林裕和富裕,底下做事的人却不一定都富裕,谁家没几个穷亲戚。

&esp;&esp;厚绸缎的碎布值钱,可以拿去送给亲戚拿去缝缝补补,或拼起来做身孩童穿的小衣。穷人穿葛布破了都舍不得丢弃,何况是厚绸缎。

&esp;&esp;要是温屿接了林裕和的这笔买卖,她就无形中得罪了许多人。

&esp;&esp;要换作以前,温屿肯定欢天喜地接受了。现在她的经营方向有所侧重,从损益来说,确实没必要做这笔买卖。

&esp;&esp;温屿歉意地道:“林东家的关照,我打心底感激不尽。现在黄娘子手上还有活计,玉娘也要过些天才得空。绣坊的人手实在不够,这么多衣衫做不过来。”

&esp;&esp;荀舫一直坐在旁边吃茶不做声,这时放下茶盏,意外地看了温屿一眼。

&esp;&esp;林裕和笑笑,问道:“温东家不打算多请几个绣娘,将绣坊做大?”

&esp;&esp;“我当然想,只贪多嚼不动。以前我与林东家也说过,客人从何而来,这才是关键紧要之处。开铺子的成本需要计算,巧绣坊好在是自己的铺子,无需愁赁金的问题。要是开在吉庆马行街上,一来我没这个本钱,二来我每天睁眼就要算当天的开支,要卖出多少件货才能回本。”

&esp;&esp;温屿叹了口气,以林裕和的聪明,如何能看不出她的想法。对着他的好心,她并非君子,也要坦诚布公。对林裕和这种人精来说,真诚反而是最好的应对之道。

&esp;&esp;道:“明州府虽说富裕,到底还是穷人占了大多数。寻常百姓来绣坊,莫过于做嫁衣,买些罗帕荷包等小物件。这些利润都极低,前来铺子的客人,有三成的买卖做成,就已经了不得。每天绣坊都要客似云来,才能做到勉强收支平衡。换句话说,只有一个茶壶大小的市坊,想要做到烧水壶大的买卖,必须往外扩张,将货铺往别的州府。路途不便,要挤进别的州府,更是难上加难。”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