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顶点文学>长安的荔枝 > 第4节(第1页)

第4节(第1页)

&esp;&esp;“我,我……”李善德支吾了几句,终究没敢反悔。这个老胡商是唯一的救命稻草,若是发怒走了,自己便真的希望断绝。

&esp;&esp;“呵呵,先生是老实人,小老不占你便宜。七百六十六贯,再按刚才小老承诺的加三成,抹去零头,一共给你一千贯如何?”

&esp;&esp;“七百六十六贯加三成,是九百九十六贯……”

&esp;&esp;苏谅一怔,这人是真不会讲话啊,我给你主动加了个零头上去,你还扣这些数?不过老胡商没流露半点情绪,大笑道:“好,就九百九十六贯。敢问先生是要现钱?轻货?还是粮食?”

&esp;&esp;大唐钱荒,一般来说这么大宗的交易,很少用现钱,都是折成诸色物品。李善德想了想道:“钱不必给我。我想在广州当地买些东西,能否请您代为采买?”苏谅一口答应:“这个简单,你要什么?”

&esp;&esp;“待一会儿我写张清单。”李善德又追问一句,“从您的渠道走,会点折扣如何?”

&esp;&esp;“自然,自然。”苏谅捋了捋胡子,不知怎么评价这人才好。

&esp;&esp;三月十二日,两骑矮脚蜀马离了广州城,向着东北方向的从化疾驰而去。

&esp;&esp;李善德昨晚连夜拟定了清单,请苏谅代为采买。自己则买了两匹蜀马,寻了个当地向导,直奔盛产荔枝的从化县。

&esp;&esp;其时荔枝在广州、桂州和泸州皆有所产,但圣人不知为何,诏书明言要岭南荔枝,他自然只能从广州附近想办法。他从向导口中得知,岭南一带的荔枝种植,与中原劝农颇为不同。这里畲、瑶、黎、苗等族甚多,以“峒獠”统而称之。他们出入山林,部落散聚,官府连编户造籍都做不到,更别说推行租庸调之制了。

&esp;&esp;所以岭南经略干脆用了扑买的法子,每年放出几十张包榷状,各地商贾价高者得。商贾拿了包榷状,去雇峒獠种植诸色瓜果,所得不必额外交税。如此一来,官府减少了事端,还可以提前预收榷税;商贾种植越多,收益越多,无不争先恐后;而峒獠们只要垦地种果,便有稳定收入,山中所缺的盐、茶、药、酒亦可以源源不断进来——可谓皆大欢喜。

&esp;&esp;李善德听完解说,大为感慨。他还看出一层用意,这些峒獠习惯了种植,便不会回去山林去过苦日子,自然会依附王土。从此道德远覃,四夷从化——从化这名字,还真是起得恰当。

&esp;&esp;这何履光看似粗豪,心思缜密得很啊。

&esp;&esp;岭南官路两侧随处可见树灌藤萝,这些浓郁的绿植层层叠叠,填塞几乎每一处角落,生机勃然如浪潮扑击。灞桥柳若生在此地,必无薅秃之虞。

&esp;&esp;蜀马不快,两骑走了大半天,总算进入从化境内。导游指着道路两侧的一片片绿树道:“这便是荔枝树了,只是如今刚刚开花,还未到过壳的时日。”

&esp;&esp;李善德不由得勒住缰绳,原来这便是把我折磨死的元凶了。

&esp;&esp;他抬眼仔细观瞧,这些荔枝树干粗圆,枝冠蓬大,像一个圆幞头扣在幡杆之上。一簇簇羽长叶从灰黑色的树干与黄绿色枝梢间伸展出来,密不透风。此时虽非出果之日,但花期已至。只见叶间分布着密密匝匝的白花,这荔枝花几乎不成瓣,像一圈毛茸茸的尖刺插在杯萼之上。这副尊荣,恐怕难以像牡丹、菊花一样入得诗人青眼。

&esp;&esp;就算是杜子美亲至,大概也写不出什么吧?李善德心想。

&esp;&esp;向导告诉李善德,这里种荔枝最有名的,不是那几处大庄子,而是石门山下一个叫阿僮的峒女。她种的荔枝又大又圆,肉厚汁多,远近口碑最好。不过她的田地不大,只得三十几亩,产出来的荔枝有价无市,只特供给经略府。

&esp;&esp;李善德冷笑了一下,他既有了荔枝使的头衔,为圣人办事,经略府是不敢来争的。他一抖缰绳,朝着石门山疾驰而去。

&esp;&esp;阿僮的荔枝田是在石门山一处向阳的外麓,山坳下有一道清澈溪水穿行,田庄恰在溪水弯绕之处。下足取水,侧可避风,可以说是一块风水上好的肥田。这田中不知多少棵荔枝树,间行疏排,错落有致,每一棵树下都壅培着淤泥灰肥,可见主人相当勤快。

&esp;&esp;他们走进田间,先是三、四个峒家汉子围过来,面色不善。导游说明来意之后,他们才将信将疑地站开一条路,说僮姐正在里面系竹索。

&esp;&esp;李善德翻身下马,徒步走进荔枝林几十步,只看到树影摇曳,却没找到什么人。他疑惑地抬起头来,发现树木之间多了许多细小的索线,犹如蛛网。李善德好奇地伸手去扯,发现这索线还挺坚韧,应该是从竹竿抽出来的。

&esp;&esp;“嘿,你是石背娘娘派来捣乱的吗?”

&esp;&esp;一个俏声忽地从头顶响起,由远及近,好像直落下来似的。吓得李善德下意识往旁边躲闪,“噗”的一声,踏进树根下的粪肥里。这粪肥是沤好晾晒过的,十分松软,靴子踩进去便拔不出来。

&esp;&esp;他踩进粪肥的同时,一个黑影从树上跳下来。原来是一个窈窕女子,二十出头,身穿竹布短衫,手腕脚踝都裸露在外,肌肤如小麦,右膀子上还挎着一板缠满竹索的线轴。

&esp;&esp;她看到李善德的窘境,先咯咯大笑,然后伸手扯住他衣襟往后一拽,连人带腿从粪堆里拉出来。

&esp;&esp;“我是阿僮,你找我做什么?”女子的汉话颇为流利,只是发音有点怪。

&esp;&esp;“什么,什么石背娘娘?”李善德惊魂未定,靴子尖还滴着恶心的汁液。

&esp;&esp;阿僮左顾右盼,随手从树干上摘下一只虫子,这虫子有桃核大小,壳色棕黄,看着好似石头一样:“就是这东西,你们叫蝽蟓,我们叫石背娘娘,最喜欢趴在荔枝树上捣乱。眼看要坐果了,必须得把它们都干掉。”

&esp;&esp;她手指一搓,把石背娘娘碾成碎渣,然后随手在树干上抹了抹。李善德镇定下精神,行了个叉手礼:“吾乃京城来的钦派荔枝使,这次到岭南来,是要土贡荔……”

&esp;&esp;“原来是个城人!”

&esp;&esp;峒人都管住在广州城的人叫做城人,这绰号可不算亲热。李善德还要再说,阿僮却道:“荔枝结果还早,你回去吧。”

&esp;&esp;李善德碰了个软钉子,只好低声下气道:“那么可否请教姑娘几个问题。”

&esp;&esp;“姑娘?”阿僮歪歪头,经略府的人向来喊她做獠女,不是好词,这一声“姑娘”倒还挺受用的。她低头看看他靴子上沾的屎,忽然发现,这个城人没怒骂也没抽鞭子,脾气倒真不错。

&esp;&esp;她把线轴拿下来,随手扔到李善德的怀里:“你既求我办事,就先帮我把线接好。”李善德愕然,阿僮道:“前阵子下过雨,石背娘娘都出来了,所以得在树间架起竹索,让大蚂蚁通行,赶走石背娘娘。”

&esp;&esp;原来那些丝线是干这个用的,李善德恍然大悟。孔子说吾不如老农,这农稼之学果然学问颇深。他是个被动性子,既然有求于人,也只好莫名其妙跟着阿僮钻进林子里。

&esp;&esp;他年过五十,干这爬上爬下的活委实有点难,只好跟着阿僮放线。她一点都不见外,把堂堂荔枝使使唤得像个小杂役似的。两人一直干到日头将落,才算接完了四排果树。李善德一身透汗,气喘吁吁,坐在田边直喘气,哪怕旁边堆着肥料也全然不嫌弃。

&esp;&esp;阿僮笑嘻嘻递过一个竹筒,里面盛着清凉溪水。李善德咕咚咕咚一饮而尽,竟有种说不出的惬意。

&esp;&esp;夕阳西下,其他几个峒家汉子已在果园前的守屋里点起了火塘,火塘中间插着十来根细竹签,上头插着山鸡、青蛙、田鼠,居然还有一条肥大的土蛇,诸色田物上洒满茱萸,烤得滋滋作响。李善德心惊胆战,只拿起山鸡签子上的肉吃,别的却不敢碰。其他人大嚼起来,吃得毫无顾忌。

&esp;&esp;早听说百越民风彪悍,生翅者不食幞头,带腿者不食案几,余者无不可入口,果然没有夸张。

&esp;&esp;阿僮吃饱了蛇肉,抹了抹嘴,伸脚踢了一下李善德:“你这个城人,倒与别的城人不同。那些人来到荔枝庄里,个个架子奇大,东要西拿,看我们的眼神跟看狗差不多。”

&esp;&esp;李善德心想,我自己也快跟狗差不多了,哪顾得上鄙视别人。

&esp;&esp;阿僮又道:“你帮我侍弄了一下午荔枝树,我很喜欢。有什么问题,问吧!”说完她斜靠在柱子旁,意态慵懒。屋头不知何处蹿来一只花狸,在她怀里打滚。

&esp;&esp;李善德掏出簿子和纸笔:“有几桩关于荔枝的物性,想请教姑娘。”阿僮撸着花狸,抿嘴笑起来:“先说好啊,我这的果子早被经略府包下啦,不外卖。”

&esp;&esp;“我这差事,是替圣人办的。”

&esp;&esp;“圣人是谁?”

&esp;&esp;“就是皇帝,比经略使还大。他要吃荔枝,经略使可不敢说什么。”李善德有点掌握跟这班峒人讲话的方式了,直接一点,不必斟字酌句。

&esp;&esp;阿僮想不出比经略使还大是个什么概念,捶了捶脑壳,放弃了思考,说你问吧。

&esp;&esp;“荔枝从摘下枝头到彻底变味,大概要几日时间?”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