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p;&esp;这里既指读书成绩,也指办差的能力。
&esp;&esp;当然了,文章没有那么直白,如果真的劈头盖脸一顿骂,那别说一甲了,直接落榜的可能性更大。
&esp;&esp;只是提炼出其中隐含的意思,能看出这想法的人不算多。
&esp;&esp;但这里是京城,阅卷官们的能力,还是不用多讲的。
&esp;&esp;要不是郑平赞扬各地官学改革,让有能力的贫困学子读书,估计他的名次还能再往下降。
&esp;&esp;“能得一甲第十,已经很好了。”
&esp;&esp;要说郑平的经历。
&esp;&esp;纪霆是知道的。
&esp;&esp;家里贫困,读书有才能,才能郑家大宗找到。
&esp;&esp;但郑平有能力有傲气,并不觉得自己是受郑家帮扶。
&esp;&esp;因为那时候,明明是郑家需要他撑体面。
&esp;&esp;事实也确实如此。
&esp;&esp;郑平能得白台州乡试解元,便知道他的能力。
&esp;&esp;他回报给郑家的,确实很多。
&esp;&esp;尤其是白台州州学改革之后,他直接去了州学,更不用受郑家的挟制。
&esp;&esp;可那郑家屡次挟恩以报,让郑平当官之后,挂念郑家子弟。
&esp;&esp;估计这些事让他很烦。
&esp;&esp;如果不是他父亲早亡,郑家族内侵吞他家田地。
&esp;&esp;他跟母亲不至于要受人接济。
&esp;&esp;而郑家对他有好脸色,也因为他读书才能展现,这才把田地重新给了他们。
&esp;&esp;把自己原本的东西还给他家。
&esp;&esp;这若是恩情的话,那恩情来得也太简单了。
&esp;&esp;估计思来想去,难免心生怨气。
&esp;&esp;对这几条时务策便有了真情实感。
&esp;&esp;还好他理智尚存,把意思藏得比较好。
&esp;&esp;可到底还是影响他了。
&esp;&esp;否则不至于是这个排名。
&esp;&esp;还好,还有一个殿试。
&esp;&esp;殿试才决定最终成绩。
&esp;&esp;不过殿试一百二十人里。
&esp;&esp;一甲只有前三。
&esp;&esp;二甲三十人。
&esp;&esp;其余都是三甲。
&esp;&esp;这个名次决定他们在朝中实习的位置。
&esp;&esp;更决定以后外放的情况。
&esp;&esp;一甲不用说。
&esp;&esp;纪霆他爹当年就是一甲。
&esp;&esp;不管是外放,还是在京城做官,都是实权位置。
&esp;&esp;当年殿试结束也是直接去了翰林院。
&esp;&esp;二甲殿试结束后,便会分到六部三司轮换实习。
&esp;&esp;这几个地方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esp;&esp;三甲进士,则要看运气跟家境了。
&esp;&esp;或许能塞到翰林院,六部等地,要么就是轮换着来。
&esp;&esp;就算是外行,也按照上面的顺序。
&esp;&esp;有些三甲进士轮换到最后,只能在翰林院了。
&esp;&esp;但他们可不是在那镀金,而是修书赋闲。
&esp;&esp;一时修书,那是镀金。
&esp;&esp;成年累月的在那赋闲,也就完蛋了。
&esp;&esp;这些默认的规则,读书人都明白。
&esp;&esp;故而殿试的那篇策论,就能决定他们接下来做官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