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p;&esp;程首辅记忆力极好,听出他们多是新科进士。
&esp;&esp;有的过了馆选,在翰林院做庶吉士。
&esp;&esp;有的在各部任职,都是些活力的年轻人。
&esp;&esp;能把他们聚到一起的,少不了纪霆。
&esp;&esp;纪霆道:“我找了门北县的资料,但再多资料,都不如让本地人说说情况。刘进士,听闻你家距离雁门关很近。”
&esp;&esp;“是,距离纪状元你要去的门北县差不多五六十里。”
&esp;&esp;那确实很近了。
&esp;&esp;刘进士组织好语言,把他知道的情况说了一遍,又提出当地人想要什么。
&esp;&esp;他还有点可惜:“但我也没去田地里看过,不知道情况。”
&esp;&esp;“反正缺水是肯定的。”
&esp;&esp;再有一些当地的气候等等。
&esp;&esp;不光纪霆在问,其他进士也在跟身边人讲自己家乡情况。
&esp;&esp;毫无例外,这些都是殿试上,真心想改革的进士。
&esp;&esp;依照年纪看,最大也不过三十五。
&esp;&esp;中间最年轻的,肯定为纪霆。
&esp;&esp;程首辅看了半晌,并未打扰。
&esp;&esp;接下来几个月里。
&esp;&esp;纪霆不仅要消化门北县的情况。
&esp;&esp;还要组织好自己的班底,一并带去那边。
&esp;&esp;南正国的官员,基本有自己的班底。
&esp;&esp;像纪霆去的上县,县令为从六品官职,下面的县丞主簿捕头,基本可以自己带。
&esp;&esp;总之是几个重要位置,要换上自己人。
&esp;&esp;做事更加方便。
&esp;&esp;当地的老吏是不会动的,却也要再带几个书吏过去,方便探听情况。
&esp;&esp;林林总总加起来。
&esp;&esp;县丞等,书吏至少要带八人。
&esp;&esp;总捕头一人,副捕头两人。
&esp;&esp;再有随从若干。
&esp;&esp;不是他们这些小县官要摆官架子。
&esp;&esp;而是一个人去到陌生地方任职,容易独木难支啊。
&esp;&esp;文职方面倒也好说,除了县丞主簿需要有经验的人之外。
&esp;&esp;书吏只要选忠心可靠的,不拘秀才举人,都能带上。
&esp;&esp;京城落榜书生不少,早就有人自荐了。
&esp;&esp;但凡考上进士的同年,基本有这种自荐书吏送上门,纪霆这里更不用讲。
&esp;&esp;捕头倒是不好寻。
&esp;&esp;他们三人至少要有点工夫,还要听令于官员。
&esp;&esp;之前也有带去的武职,反而欺压县令的事情。
&esp;&esp;这里倒是要从武举里面选了。
&esp;&esp;纪霆之前提议武举增加晋升制度,这点还是很博武举众人的感激,所以同样有自荐的好汉。
&esp;&esp;平日就算了。
&esp;&esp;到了这种时候,纪伯章都要感慨两句,他儿子人缘极好。
&esp;&esp;他看得出来,那些人不光是为纪霆的好前途,同样是为他这个人。
&esp;&esp;自己当年榜眼外放时,跟纪霆收到的自荐帖子数量,完全没法比。
&esp;&esp;纪霆外祖卓侍郎推了个有经验的县丞过来。
&esp;&esp;这人经验丰富,为人沉默,很适合做副手。
&esp;&esp;纪伯章对纪霆道:“你外祖心中有愧,专门写信请这位县丞出来帮忙,你也去见见,看合不合适。”
&esp;&esp;这说的愧疚,肯定是指卓舅妈说纪霆跟齐家小妹有婚约的事。
&esp;&esp;就连纪霆考上状元,卓家也是极为低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