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p;&esp;就是不够热闹了。
&esp;&esp;纪霆一回来,就引得各方骚动。
&esp;&esp;现在他走,似乎又恢复平常。
&esp;&esp;没办法,他走到哪都引人注目。
&esp;&esp;朝中也恢复了平静。
&esp;&esp;主要是皇上在养病,没有那么多幺蛾子。
&esp;&esp;太子是个极听劝的。
&esp;&esp;好处是听劝,不好的地方,那就太听劝了,似乎谁说的话他都听。
&esp;&esp;但对他影响最大的,还是侧妃纪雨。
&esp;&esp;有人说,太子有扶正纪雨的意思。
&esp;&esp;毕竟她为人聪慧,又颇有贤能。
&esp;&esp;还是皇后觉得她家世不够好。
&esp;&esp;单看纪家,纪伯章在户部为官,户部右侍郎,乃至入阁指日可待。
&esp;&esp;下面的纪霆年仅二十三,已经去越池府做知府。
&esp;&esp;再有纪风也是颇有手腕,在外面做官做的很是不错。
&esp;&esp;那再往下的七妹纪晴,书画本事堪称一绝,她相公是探花郎,做事有些狠辣,还好也有底线。
&esp;&esp;再往上数,纪家二姐夫文元青,考上进士之后,正式接手自家书院。
&esp;&esp;听说,跟纪霆商议过后,单开了一门工科。
&esp;&esp;也算力排众议。
&esp;&esp;说是听纪霆的肯定没错。
&esp;&esp;这样的家世其实已经不错了。
&esp;&esp;皇后那样说,颇有些吹毛求疵的意思。
&esp;&esp;暗地里有消息说,她想推自己娘家的女孩做正妃。
&esp;&esp;但一来二去的事,这事僵持下来。
&esp;&esp;纪雨没被扶正,她娘家女孩也没过来。
&esp;&esp;毕竟太子眼里只有纪雨一个人。
&esp;&esp;此事在纪霆做知府第二年的时候,迎来转机。
&esp;&esp;纪霆齐宜书夫妇两个,终于在广泛寻找之后,发现一种生长周期短,产量高的稻子。
&esp;&esp;美中不足的是,这稻子暂时之间在越池府内广泛种植。
&esp;&esp;想要推广到南正国其他地方,还需要额外培育。
&esp;&esp;但这代表了希望啊。
&esp;&esp;一年两熟甚至三熟的稻子,绝对能解决很多地方的吃饭问题。
&esp;&esp;为此,纪雨还特意向太子请求,若这稻子真的推广开了,实在应该免除一部分田税才是。
&esp;&esp;此话一出。
&esp;&esp;纪雨在民间的名声自不用说。
&esp;&esp;太子听到高产稻种的消息,便喜不自胜,直接答应下来。
&esp;&esp;甚至直接道:“若是这稻子真的成了,必然立你为妃,母后这次肯定没话说。”
&esp;&esp;纪雨笑笑,手里的奏章却并未放下,认真批复了才道:“位置而已,并不重要,只要我们心意相合即可。
&esp;&esp;而她三哥哥纪霆这边,正在稻田里干活呢。
&esp;&esp;培育稻种的过程极为枯燥。
&esp;&esp;即使如纪霆这样的天才,都没有一丝捷径可走。
&esp;&esp;对于这件事,纪霆也没有走捷径的想法。
&esp;&esp;他把找到的稻种依次分类,召来天底下所有懂种植的农人,读书人。
&esp;&esp;甚至请到一个古老的世族。
&esp;&esp;那族人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祖上有人写过农书。
&esp;&esp;纪霆亲自过去,请他们出山,请他们培育良种。
&esp;&esp;听说他们一直避世,若不是纪霆几次三番说服,根本不可能出来的。
&esp;&esp;纪霆去的第一日,就被他们田园间的果树吸引,那味道实在太好了。
&esp;&esp;可见这家人的本事。
&esp;&esp;那一个山谷,都是人家几百上千年的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