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撒手没也要立下军令状
此役,在长安城西南处青渠隔河展开。清渠之战惨败的程度,几乎堪比上次房管的上古牛车战法。
死伤士兵万人,而我军的粮草辎重丶武器也被敌军夺了不少。
李世民不禁纳闷了,照理说郭子仪作为兵马副元帅,他又不是纸上谈兵的赵括,怎麽会败成这样?
【我查查,历史上确实有青渠战败这件事,好像比现在的损失还要严重。】
【哦豁,好像记载着安守忠丶李归仁采用九千名骑兵迂回包抄,而我方步兵刚刚渡过青渠。
过河後阵型不稳,就被对方的一字长蛇阵杀得弃甲而逃,跳入河中。】
“郭子仪又不是第一次领兵,他干嘛要让步兵对阵对方的骑兵?”
李世民不解,细细思索後觉得这里面另有内情。
而此时李光弼看到战报的详细过程,已经拍着桌子破口大骂:
“我的老天爷呀,这是用蛋击石!郭子仪莫不是脑子坏掉了?”
【我找到了!这一战历史上对战败伤亡及过程的分析很少,就连伤亡人数都语焉不详。
不过好在,颜真卿给自己弟弟的碑文神道碑上写到了!“因令具顿,以候今上,上大惊喜,引之同食。”】
【颜真卿的弟弟颜允臧当年就在清渠之战中,颜真卿写别人都害怕的要逃,唯独他弟弟岿然不动,被今上看到後大加赞赏,还与其一同吃饭。
而颜真卿写碑文那时候说的今上,就是现在的太子李豫!】
【李豫在香积寺大战後犹豫不决,李光弼多次着急谏言,但李豫都不允许他追逃兵。
导致未能活捉连夜偷偷溜走的安庆绪等人,成了放虎归山。
我们很容易就能发现李豫这人不适合指挥作战,完全不懂随机应变。还没什麽胆魄。】
【而且郭子仪是个官场老油条,不会像别人一样反驳上司,上司说什麽他就做什麽。
嗯,很像我了。】
李世民大概猜测也是如此,不是李亨就是李豫的锅。
总之他李家的後人全都长歪了!
李世民想想就心痛,气的咬牙切齿,恨不能天天拿鞭子抽後代子孙八百回!
你说说,你们不擅长作战那就把兵权下放给郭子仪李嗣业这些善于作战的人不行吗?
一个从来没打过仗的人一个个还幻想能成为什麽当代霍去病吗?你们脑子里装的究竟是什麽!
猪脑都比你们有用,最起码猪脑能吃!
【可能是我们二凤大大守长安打得太漂亮了,导致李豫这个太子觉得三弟行我也行,于是就冲动行事了!】
【不过好在二凤大大有提前布局,这次有八千回纥骑兵支援,损失要比历史上小不少。】
而且长安城内,李世民之前提前安排的战略发挥了作用。
哪怕郭子仪战败撤军到陕西,城内的程千里高适等人也誓死奋力抵抗,百姓也纷纷加入战场。
就连霍国长公主都亲自提剑上前,鼓舞士气。
长安防守战况焦灼,但万幸始终未让安史叛军进入长安城中。
不过此时和历史上的时间不同,安禄山尚未眼瞎被儿子杀死,他亲自到潼关激励士气,长安城确实岌岌可危。
但哪怕形势急转而下,李世民气後依旧能够冷静地分析战局:
“经此一败,太子李豫应该知道要把兵权彻底放给郭子仪了。
郭子仪经过两次战败,应当会足够重视,吸取教训,谨慎用兵。”
李光弼听了,心情也没好到哪里去,不住地拍桌子,恨不能赶紧大败史思明等人,南下支援长安。
李世民见他这样,就严肃道:
“莫要心急斗气,我等当岿然不动,等待合适良机,一举大败敌军!
心浮气躁,乃是行兵打仗的大忌。”
“殿下说得是,是末将沉不住气了。”
此後,李世民便更加频繁地出城做斥候,亲自探查敌军军情。
或许是由于二凤盔甲亮闪闪太耀眼,有好几次都被敌军发现踪迹,立刻率着几千甚至上万人追来。
不过李世民以前打仗时就擅长放风筝遛敌军,这时候也照样如此。
他凭借着对太原城外地势的熟悉,继续遛着上万人的部队到处跑。
每次到了这个时候,天幕上都是一片沸腾,衆人胡乱指挥李世民的逃跑路线。狗头军师们个个瞎出主意还体验感良好。
唯独李光弼丶颜真卿和李白等人担心得要命。
每次接到紧急战报,都是燕王殿下和寥寥几人引着对方上万骑兵追来,简直要吓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