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各位爱卿没见过朕当年打仗?
朕当将领的水平还是可以的,爱卿们都放心!”
就是因为知道你打仗的风格,才不许你去的啊!
反对最激烈的就是跟着李世民一起作战过的颜真卿丶李白丶李光弼等人。
因为他们真的不想再经历一次主帅一溜烟跑到敌军包围圈中,自己追也追不上的那种绝望…
更何况现在李世民是皇帝,还是太宗陛下!
万一出个什麽事,那大唐可怎麽办?他们可不想再有太上皇那种皇帝了啊!
百官们激烈反对,但是李世民也倔了起来,坚决想去御驾出征。
毕竟别的地方,他不亲自出征也无所谓,但是高句丽这个地方他必须要亲自去!
“陛下,太宗当年在高句丽…”
王维正想讲一下太宗当年的教训,忽然擡头就见到李世民面无表情地瞪眼盯着他,顿时吓得额头冒冷汗。
【哈哈哈,哪壶不提开哪壶啊你,真太宗iswatgyou!】
朝臣们也都想到了这一点,发觉应该是陛下当年意难平了。
那也就各自退让了一步。
陛下可以出征,但是只能坐镇大後方,千万不能再当前锋冲出去了!
“陛下您一定要记好了啊,真的真的不能像当年一样了!
您现在身份不同了…”
“知道了知道了,朕知道了!”
满朝大臣在送李世民出征之时,都像老母亲一样千叮咛万嘱咐,一千万个不放心,李世民耳朵都听得起茧了。
好不容易有这种出兵打仗的机会,话都没听完,他一溜烟就领着军队打马出发了。
这次李世民依然采用以往的出兵策略,兵分多路。
总兵力约有十馀万人,其中接近两成是胡人。
此时,大唐和新罗的版图早已和一百年前太宗时期不太相同。
当年李世民未曾攻下高句丽的安市城,而後来经过李治时期的版图扩张,鸭绿江以北归大唐所有。
鸭绿江以南的地带,比如安市城,後来成为新罗和大唐两不管的真空区域,後来被新兴的渤海国占据。
在大唐颇有太宗之风的新帝王面前,渤海国这个崛起不到几十年的小国,连反抗的机会都没有。
李世民在新罗和渤海国尚未反应过来之前,就已率着军队一路连克数城直攻安市城。
这次他吸取以前的教训,决定分兵三路。
一路在安市城前深挖战壕,将敌人拖住;另一路向东攻下丹东凤城,然後形成合围;
最後一路是近几年新练的水军,直接南下登录安市城以南的丹东宽甸,切断安市城的後路以及粮草供应。
最终在一个月的围堵中,安市城内弹尽粮绝,主动出兵。
和唐军主力部队拼骑兵步兵和陌刀,那就是在找死。
尤其是李世民如今身为皇帝,还亲自在後方替士兵擂鼓助威,大唐将士们更是士气鼓足杀红了眼。
“杀啊!谁也别跟我抢人头!”
“人头都得是我的!杀啊啊!我要立功,立军功,立大功!”
天知道大唐这几年没有战争,武将和士兵想立功升职加薪有多难!
在陛下面前表现的机会到了!
一人打仗,全家享福!
唐军杀得眼红,一个个像饿了许久跑出来吃肉的饿狼,把天幕衆人和对面的士兵都吓到了。
这场决战很快结束,李世民曾经未能攻克安市城的遗憾,这次终于自己亲手弥补上了。
这场漂亮的战争,大唐战损极小,气势汹汹,把渤海国和新罗都吓傻了。
新罗甚至没怎麽抵抗,大唐军队便直扑安市城和丹东以南的平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