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顶点文学>我全校穿越了? > 第64章 废节度使制度你们考古研究是挖朕陵墓(第3页)

第64章 废节度使制度你们考古研究是挖朕陵墓(第3页)

此时没有唐玄宗那个白送的,一衆武都很是放心。大家一上来就都撸起袖子说陛下干他干死他!

陛下,啥也不说了赶紧出兵,将他们这些叛贼,还有部将一个个全都杀了!

给其他还在左右犹豫的节度使看看,这就是和我们陛下唐太宗为敌的下场!

朝中全都是激烈的鹰派,李世民简直无奈,叹了口气说道:

“倒也不至于要将其下属全都诛杀殆尽。

叛贼杀了,剩下的若是能俘虏,便尽量带回长安再说,还是应以怀柔为先。”

【哈哈哈,这就是我大宋和大唐的区别啊!大唐武德充沛,根本没有议和派!】

【笑死,可能议和派都被打死了吧?

中晚唐的武将一言不合就是干,不管是对下面还是对上面,从来就没犹豫过!

尤其是“泾原之变”之後,下面的武将拿不到丰厚的薪水,立马就不满,把上面的人杀了换个人上,甚至对皇帝唐德宗都是这样。

由于在长安吃的是粗茶淡饭,地方兵们两次杀进长安,唐德宗差点绝望哭了!】

【两个极端啊,一个武德太充沛了,最後杀成了五代十国,遍地尸首;

一个被吓的重文轻武,最後怂到灭国,唉。】

总之,由于李海娘敲登闻鼓之案,掀起了节度使制度的彻底变革,以及手下人杀节度使丶河朔三镇兵变的连锁反应。

朝廷的兵马已经在去平叛的路上了。

本来派出去的颜真卿也只能赶紧回京,免得一不小心在混乱中嘎了。

等到河朔三镇叛乱结束,叛贼全部伏诛。朝廷重新控制住河朔三镇之後,此案才得以再审。

当地从刺史到地方的县令丶衙役,还有书吏等人全部被问罪。

县令由于包庇隐瞒丶草菅人命,直接被处死,而其馀人等则因包庇不上报失职,全部罢官免职,还有不少官员因此被流放。

此案,李世民虽然不像朱元璋那样杀得人头滚滚,但是由于其连锁反应,也是轰动朝野。

“经由此案,诸公谨记,百姓安宁,才是我大唐安稳的根基!”

经此一案,地方官员无不兢兢业业。李世民也重新筛查清理了一遍地方的吏治人手,力求吏治清明。

李海娘哭着拜谢天子之恩,得以重新回到家乡,也替自己瞑目的未婚夫收敛了遗体。

与此同时,李世民派李光弼将地方三镇的私兵全都收编为燕北戍边军。再也没有人胆敢私自收税丶压迫百姓。

自此,大唐节度使制度彻底成为历史。再也不用担心皇帝卧榻之侧有猛虎环伺。

李隆基这个不孝孙儿搞出来的节度使,李世民花了这麽久的时间才最终慢慢解决。

就在李世民还没找李隆基算账的时候,李隆基那边却传来消息,说是李隆基病重,临死前,想要见皇帝一面。

李世民哼了一声,不太想去,但最後大家劝他去看看。

【万一他後悔道歉认错了呢?

人之将死其言也善,这是临终遗言,说不定会认识到错误。】

到了将死之时,什麽权力丶财富丶富贵都是过眼云烟。人往往记得的是曾经的那些温暖或是後悔的时刻。

李世民想了想,最终还是去见了李隆基。

此时七十多岁的李隆基因经历了政变以及被太祖爷爷多次殴打等打击,人已消瘦不堪,头发胡须几乎都要掉光了。

他此时伸出枯瘦如柴的手,紧紧攥住李世民的袖子,眼睛直直地瞪着他问道:

“我不信,你告诉我,告诉我你究竟是三郎,还是,还是他!”

没想到李隆基临死前一直执着的竟然是这件事,李世民便冷眼瞧着他说道:

“朕说了你又会相信吗?

朕说的一直都是真的,可惜你始终都不相信,无外乎你只相信对自己有利的罢了。”

当年安禄山叛乱的时候,李隆基还一直都不相信臣子们的话,还觉得是这些臣子在诬陷安禄山,可见其人品性。

“不过有一点你却不得不信,那就是盖棺定论。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