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是否。
格里芬认为最恐怖的是,同样是参与大量的衍生品交易,他本人当年是真的不清楚这样会带来那麽可怕的後果,如果他一开始就知道之後ESF的风险敞口会到达可怕的1。2万亿,他绝对不会去做这样的蠢事。永恒对冲基金的覆灭,只是因为他真的蠢到控制不了结果了而已,但海莉不一样。
海莉当时已经知道经济危机即将到来,作为董事长,她签字确权了那样多的做空合约,却依然笑脸盈盈地在节目上表示她所追求的目标是‘规避风险’。
她的确规避了风险,只不过是替她的客户。
而那些在科技泡沫中破産的人和公司,完全不在她的考虑范围之内。
许久之後,华尔街少数高层才得知,在混乱开始前的第十八个交易日,海莉签署了一份极为复杂的新型合成衍生品计划,名称是:“指数负相关自适应远期-期权打包计划”(IFAP)。这个几乎无人读得懂的産品设定了一个激进条款,只要纳斯达克指数在未来60天内下跌超过17%,其收益杠杆将自动放大至4倍。而它却被打包成一支低风险的固定收益産品出售,为极光带来超额回报。
它被认为是一种全新的CDO(信用违约互换),而当时的国际衍生品协会甚至没有试图登记这一産品。
这一策略在几年後,为次贷中危机中的关键産品——CDO平方的诞生提供了灵感。
4月8日,乔治·霍尔宣布关闭宽客基金,开啓他的退休生涯。维克托·施瓦茨成立了自己的基金,不再参与市场投机,而是专注于孵化新基金。
4月10日,迈克·柯蒂斯宣布关闭狮虎基金。
宏观对冲基金时代就此落幕。
4月13日,Gordon&Stein因在第一季度遭遇巨额亏损,被迫取消IPO,霍恩比·加西亚引咎辞职。
极光以战略支持为名义,提出以贴近账面价回购GS持有的10%极光股份,同时认购GS部分处于减值边缘的非核心资産,尤其是做空科技股失败後形成的复杂衍生品敞口,帮助其剥离亏损部门,对价条件是极光委派人手入主投资策略委员会,并协助GS制定风险管理体系。
4月28日,Gordon&SteinCEO因年迈宣布退休,霍恩比·加西亚的亲弟弟怀特·加西亚担任执行总裁一职,成为华尔街有史以来最年轻的投资银行总裁。
他上任後大刀阔斧裁撤旧有体系,Gordon&Stein从纯投行向资産管理与自营交易转型,进入对冲基金丶PE丶资産管理等领域,成为全能型金融控股公司,超过摩根成为华尔街第一大投行,并在在泡沫末期联合极光利用低价收购危机对手资産,膨胀为超级财团。
整个2000年,极光资産管理公司从科技泡沫中受益颇丰,那些存活下来的科技公司都害怕至极,纷纷去和极光签订合作协议,将公司的风险资産交由这家位于曼哈顿中城的金融公司处理。
海莉使全世界相信她就是拥有提前预知风险的能力。
当然,格里芬想,她当然会提前知道,因为每次她都在有意识地刺破泡沫,以减少泡沫破裂的未知。
如果一位掌控军队的国王,她理应知道什麽时候会开战。
但海莉已经声名鹊起,不再是在金融行业内变得有名气,在全球范围内,她都被认为是可以和乔治·霍尔丶沃伦·诺特丶加德纳。伦纳德齐名的超级资本家。
到2000年12月,极光资本管理公司的管理资産额突破2600亿美元,成为全球最大的资産管理公司之一,旗下囊括了风险管理丶投资组合管理丶私募投资基金三大板块。
2001年起,大量金融机构开始学习极光设计的多策略复合合约,将风险分层包装成信用等级不同的证券出售,而这些金融産品的诞生,被认为是衍生品金融化滥觞的起点之一。
但如果指责极光是一家制造衍生品的公司,那又过于浅薄了。
因为从2006年开始,极光已经将几乎是所有的衍生品风险资本从自身剥离出去,不再参与复杂交易。
它的巅峰并不在2000年,也不在2008年,而在当下,更在在未来。
这家已经被认为创造了奇迹的公司在泡沫结束後的一年里,做下了另一个伟大的决定,彻底改变了这家公司的走向。
人们将它创造的时代称为——
指数时代。
【作者有话说】
接下来的剧情就要慢慢进入我们的主题,即————决战华尔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