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p;&esp;哪个读书人没有做过这种连中三元的美梦啊。
&esp;&esp;皇上沉吟片刻,并未透露自己的意思,只是道:“等下个月初一殿试再看。”
&esp;&esp;如果说今年会试注重时务策。
&esp;&esp;那殿试就更重视了。
&esp;&esp;殿试在四月初一举行,还有三四天的时间就到了。
&esp;&esp;到时候仅有一道题,只做时务策。
&esp;&esp;这道理为皇上亲拟。
&esp;&esp;当场作答,当场阅卷,更会当场点成绩。
&esp;&esp;到时候对一百二十位新科进士而言,都是极大的考验。
&esp;&esp;这不仅是殿试,更是一场盛大的仪式。
&esp;&esp;代表朝廷对科举人才的重视。
&esp;&esp;故而去殿试之前,还有种种礼仪。
&esp;&esp;好在这种事,对国子监的夫子,以及纪伯章来说都不是难事。
&esp;&esp;他们亲身经历过,很容易指点。
&esp;&esp;万举人他们去了国子监学习。
&esp;&esp;纪霆则带着李三枝,还有白台州其他两位的进士在家练习。
&esp;&esp;到时候去了皇宫大殿上,不要丢脸才是。
&esp;&esp;纪霆他们忽然想到宜孟县的私塾大比。
&esp;&esp;那最后一项,比的不也是这个吗。
&esp;&esp;怪不得他们县出来的人才多。
&esp;&esp;皇上还额外夸赞了。
&esp;&esp;一个纪霆,一个郑平,一个李三枝,出在一个县不说,成绩还不错。
&esp;&esp;不过纪霆道:“郑平的成绩,似乎有些低了。”
&esp;&esp;另外两个老乡知道一些,纪伯章也知道点。
&esp;&esp;不是郑平的文章不好。
&esp;&esp;是时务策出了问题。
&esp;&esp;听说他的策论里写了不该写的,用词比较激烈,故而到了一甲第十。
&esp;&esp;皇上私下也看了他的策论,听说有些不满。
&esp;&esp;这么一说,纪霆是真好奇了。
&esp;&esp;郑平到底写了什么。
&esp;&esp;说起来,纪霆跟郑家确实有些矛盾。
&esp;&esp;无论是郑勋,还是他那个以前在翰林院的郑家大哥,都有些摩擦。
&esp;&esp;只是对方一直找事,他也没办法。
&esp;&esp;但跟郑平之间,还算体面竞争。
&esp;&esp;所以对他的情况,难免有些关注。
&esp;&esp;好在这事不难办,会试结束之后,一甲二甲的文章全都放出来,很容易找到。
&esp;&esp;郑平也在一甲,听说看他文章的人也很多。
&esp;&esp;等纪霆他们看完之后,终于明白为什么郑平名次不如预期。
&esp;&esp;这三条时务策,他是认认真真答的。
&esp;&esp;不对,不是答,是骂。
&esp;&esp;虽然非常隐晦,但在骂问题的根源,骂宗族之间的纠缠关系,族内资源问题,以及读书问题等等。
&esp;&esp;武举答得平平。
&esp;&esp;最后一条,怎么解决秀才举人过多。
&esp;&esp;他就差说让德不配位的人离开了。
&esp;&esp;还说朝局应该属于真正天才等等。
&esp;&esp;这些话说得颇有些绩优主义的意思。
&esp;&esp;就是一切看成绩说话,成绩不行的,那就应该下去。chapter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