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想到这场景,方孝孺就感到一股邪火直冲脑门。
可他却清楚地知道,这些愤怒其实毫无用处。
与其在这里生气,还不如先把考试考完再说。
此时,一众学子基本上不分先后地都清醒过来了。
他们此时老老实实地翻到了最前面。
他们此时已经把所有希望都放在这些考题上了。
随着时间的推移,大明各地的贡院里,一应考生基本上都把前面的题做完了。
他们神色复杂地看着最后那道题“君夫人阳货欲”,迟迟不知如何下笔。
按照学堂所教的规矩,拿到一道题,尤其是策问题。
最重要的便是破题。
破题破不好,那么你可能后面写得花团锦簇、妙笔生花也是白搭。
因为你的思路都是错的,写得越好反而在错路上偏得越远。
所以,如何破题,就成了每次科举之时,考生们最纠结的关键了。
而眼下,一个个考生咬牙切齿的一点,便是他们似乎找不到破题的思路。
没错!
跟之前两次一模一样,压根不知道从哪儿下手。
似乎你随便写都可以,可傻子都知道,若是随便乱写,那十有就是一头撞上一条死路。
在众多考生中,有些人靠着运气闯过了前两关,但更多的人则是凭借真才实学顺利过关。
然而,尽管他们已经成功通过了之前的考验,回忆起那两次考试时绞尽脑汁却依然无解的经历,仍觉得脑子都快炸了。
如今,灾难再次降临!
这道题,究竟该怎么下手呢?!!
“君夫人阳货欲???”
乍一看,这题显然有些不对劲。
但凡稍具理智的人都明白,如果他们真敢往不正经的方向去回答,呵呵,考官绝不会轻易放过他们。
可最关键的是,这道题真的有正经的解题思路吗?
考生们抓耳挠腮,苦思冥想,恨不得把头发都揪光了。
可惜,依然毫无头绪。
不得不承认,这些考生确实不容小觑。
其中有些人,在学识上已经不再逊色于那些科举及第的前辈了。
当逐渐冷静下来后,他们忽然发现,这道题似乎也并非完全无从下手。
这道题之所以看起来不正经,甚至让人无从下手,正是因为它是一道“截搭题”!一想到这里,那些聪明机灵的学子们顿时松了一口气。
有了这个思路,至少找到了方向,接下来就是动手解题了。
按照他们的理解,既然是截搭题,首先就要分析出题目中究竟截搭了哪些内容。
经过简单的排列组合,大家很快发现,“君夫人”和“阳货欲”其实是两句话。
而且,也只有这种解释才是最合理的。
如果这两句话原本就不是同一句话,而是被强行凑在一起的截搭题,那就显得正常多了。
接下来,他们需要琢磨这两句话的出处。
找到出处后,破题的思路也就清晰了。
毕竟,剩下的关键是如何将这两句话的出处联系在一起。
一旦找到联系,真正的题面就会出现,考生们也就可以认真思考如何撰写这篇策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