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吴王府。
朱允熥躺在床榻上,无所事事。
他的伤势其实已经痊愈得差不多了。
但杨士奇让他假装受伤,再多休息几天。
这个世界没有后世那么多娱乐活动,整天躺着确实无聊得很。
看书?
作为现代人的他,对于那些用文言文写的书籍,总感觉有点难懂。
虽然也不是完全不能理解,但需要花费不少精力。
况且如今是大明初年,社会尚未繁荣,许多经典著作还没有问世。
即便他静下心来想通读一遍古籍,也是不可能的事。
关于研读诗词歌赋、四书五经以及正统史书之类的东西,眼下似乎暂且不宜涉足。
朱允熥回想起不久之前,赵瑞为他精心安排的歌姬**们,个个容颜俏丽,风采迷人,舞姿婀娜。若躺在榻上欣赏她们的表演,那种惬意定是难以言表。可是很快,他又打消了这个念头,并非是真不想去享受,而是此刻他还在“养伤”,并且刚刚被父亲老朱委以监国重任。
此时若是不理政务而沉迷于享乐,一旦让老朱得知,后果将不堪设想。更何况,那些早已对他抱有敌意、厌弃他继承皇位的御史、谏官,还有浙东派系的官员们,听闻此事后,势必会如闻腥血的猛兽般群起攻击,给他招来不必要的麻烦。何必自找这种困扰呢?
思虑再三,朱允熥下令将上次协助他打造滚筒式印刷机的工匠们全部请来。自从那次完成滚筒式印刷机后,他就一直把这些人留在身边,未曾放走。
一方面,滚筒式印刷机虽已问世,但还需制造更多数量,离不开这些工匠;另一方面,他心中还有其他计划,打算利用他们制作其他物品。此外,这与滚筒式印刷机不同,这项新事物的技术和工艺必须严加保密,因为它关系到他即将着手制作的东西——大明宝钞。
明朝刚建立时,为应对朝廷财政危机,特别是为了支持军队作战及军功赏赐,老朱便开始考虑发行纸币。洪武七年,朝廷设立宝钞提举司,专门负责宝钞的发行工作。洪武八年,正式开始印制大明宝钞。宝钞的出现对缓解明初财政压力起到了重要作用。毕竟开国之初,连年战乱,打仗无非是为了争夺财物,长期战争必然导致国库空虚,正是通过印钞才勉强支撑下来。
然而随着时间流逝,宝钞逐渐丧失了其应有的价值和信誉。原因很简单,老朱在印钞方面毫无节制,随心所欲地滥发货币。并非老朱全然不知这样做会带来危害,只是在他眼中,相比于缓解财政需求,这个问题显得次要了许多。
两害相较取其轻。
多印发些宝钞,朝廷的日子便能轻松几分。
毕竟纸钞与银子不同。
纸钞既易破损,也有固定的存续时限。
破损的可以发行新钞,到期的同样需折价兑换,甚至可能完全不予兑换。
如此循环往复,
朝廷岂不是能够无抵押地印钞,从百姓那里获取财富?
所以,老朱在印钞时相当随性,
尤其是当朝廷急需资金之际。
比如,前方捷报频传,要犒赏三军将士。
然而,朝廷却囊中羞涩,该如何是好?
要知道,当时的明朝,军队的军饷和粮草皆由各军自行屯田解决。
但赏赐之事却无从着手!
于是,老朱果断下令,开印!
先印价值五千万两白银的宝钞再说。
前线将士拼死杀敌,理应重赏。
无论如何,绝不能委屈了这些奋不顾身的将士们!
为此,**开始高速运转。
要知道,此时的大明,朝廷全年财政总收入不过二千多万两白银,
这还是把所有谷物都折算成银子后的数值。
实际到手的银两,比这还要少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