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的量子材料实验室,荧光灯管嗡嗡低鸣,冷白的光线铺满操作台,将陆研新的影子拉得老长。他瘫在转椅上,指尖悬在灵韵参数模拟器的回车键上迟迟未按——屏幕里“铁馕防线”的能量传导曲线第三次卡在,像极了体育频道里总差o秒破纪录的短跑选手,明明就差一步,却始终跨不过那道临界线。
“靠!”陆研新烦躁地抓了抓头,随手扯过桌上的能量饮料灌了一大口,气泡在喉咙里炸开,却压不住心底的憋闷。他面前的实验台上,烧杯、试管堆得像小山,其中一个还裂着道缝,是今早调试灵韵涂层时崩开的。旁边诺亚写满公式的白板上,红笔圈出的“沙暴环境适配难题”格外刺眼,像是在嘲讽他们这半个月的徒劳。
“还没搞定?”诺亚端着杯黑咖啡走过来,哥大物理系博士的脸上难得露出疲惫,额角的汗珠顺着轮廓滑落,砸在白板上晕开一小片湿痕。他刚结束第八轮算力模拟,瞳孔里还映着跳动的数据流,“我把量子纠缠的参数调到极限了,灵韵在沙暴粒子干扰下,还是会出现o秒的延迟——这对防线来说,就是致命漏洞。”
陆研新没吭声,随手点开了电脑右下角弹出的体育直播推送。原本只是想转移下注意力,可画面刚切出来,两人就同时定住了神。
屏幕里,十五运会女子xoo米接力决赛正进入白热化阶段。广东奥体中心的看台上人声鼎沸,第八道的湖北队第三棒选手朱俊颖正带着队友的期望冲过弯道,可就在交接棒的瞬间,接力棒突然在掌心滑了一下!看台上的欢呼声瞬间低了半截,解说员的声音都带着颤音:“不好!湖北队出现失误,交接棒险些掉落,上海队已经追上来了!”
陆研新下意识攥紧了拳头,看着画面里朱俊颖死死攥住接力棒,几乎是踉跄着把棒递到最后一棒许佳璐手里。此时湖北队已经落后上海队半个身位,所有人都以为冠军无望,可许佳璐接过棒的瞬间,突然像按下了加键,步频快得几乎出现残影。
“她在赌!”诺亚的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激动,“最后oo米,她的步幅比之前扩大了厘米,步频提升了,这是在用体能换度!”
屏幕里,许佳璐的运动服后背早已被汗水浸透,脸上的表情狰狞却坚定,每一步都像踩在所有人的心尖上。距离终点还有o米时,她终于追上了上海队选手,两人齐头并进;o米、米、米……最后关头,许佳璐猛地前倾身体,率先冲过终点线!
“冠军!湖北队夺冠了!秒!”解说员嘶吼着,屏幕里四位姑娘紧紧抱在一起哭成一团,许佳璐瘫坐在跑道上,露出了劫后余生的笑容。赛后采访时,朱俊颖抹着眼泪说:“交接棒失误的时候,我以为我们要完了,可队友们没怪我,佳璐说‘交给我’,她真的做到了!”许佳璐则笑着说:“接力赛从来不是一个人的战斗,每一棒都很重要,就算前面出了问题,后面也要拼尽全力补回来。”
实验室里陷入了短暂的寂静,只有直播画面里的欢呼声还在回荡。陆研新截了张四位姑娘相拥而泣的图,没打任何文字,直接甩进了六棱锥小队群。
不到十秒,金一诺的消息就弹了出来。不是文字,是段小视频:她在一诺珠宝工作室里,手里攥着块裂了三道纹的和田玉胚,流金战纹像道微弱的起跑线,正一点点顺着玉料的裂纹往前爬。镜头拉近,能看见玉胚上密密麻麻的刻痕,有的深有的浅,像极了跑道上被踩出的脚印。视频最后,金一诺的指尖轻点屏幕,配文:“你看,再难的料,只要找对纹路,也能光;再险的局,只要有人补位,就能翻盘。”
“还在跟玉料较劲?”陆研新拨通了电话,背景里能听见刻刀“叮叮”的轻响,带着种执拗的节奏。
“跟你跟参数较劲一个样。”金一诺的声音哑得像砂纸磨过,却透着股不服输的韧劲儿,“这块料是给新疆科技馆展柜做核心摆件的,客户要求必须用完整玉料,可它裂得邪门,我刻了三天,废了两把刻刀,刚让战纹绕开最深的裂——你看湖北队那交接棒失误,跟我这玉料裂纹多像?明明看着要崩,可只要不放弃,总能找到补救的办法。”
陆研新低头看屏幕上的能量曲线,突然拍了下桌子:“可不是嘛!咱这‘铁馕防线’就像接力赛,灵韵传导是第一棒,结构稳定是第二棒,沙暴适配是第三棒,终端防护是第四棒。现在第三棒卡壳了,就跟湖北队交接棒失误一样,咱不能放弃,得像许佳璐那样,在后面把差距补回来!”
电话那头传来刻刀顿住的声响,金一诺轻笑一声:“说到这个,我想起苏炳添了。他岁的时候,所有人都说他年纪大了,巅峰期已过,可他偏不,改了十几年的起跑技术,把步频从步秒提升到步秒,最后跑进了奥运决赛。咱调参数不也一样?不能死磕一个方向,换个思路说不定就通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苏炳添的步频调整!”陆研新眼睛一亮,猛地坐直身子,指尖在键盘上飞快敲击,“诺亚,快把沙暴模拟数据调出来!我们之前一直用匀传导模型,就像运动员用固定步频跑完全程,现在试试分段调整——灵韵在沙暴干扰区,步频(传导频率)提升,非干扰区保持稳定,就像许佳璐最后oo米的冲刺!”
诺亚立刻会意,转身扑到自己的电脑前,手指在键盘上翻飞,屏幕上的数据流瞬间翻滚起来:“有道理!就像接力赛的每一棒各司其职,第一棒要爆力,第二棒要加,第三棒要弯道技术,第四棒要冲刺力。我们的灵韵传导也该分区域定策略,沙暴区侧重抗干扰,绿洲区侧重稳定性。”
两人对着电脑推演时,守白的视频电话突然打了进来。屏幕里,央美研究生出身的“美学刺客”正趴在设计图上,眼底带着红血丝,手边的咖啡杯已经空了:“刚看了你们的接力赛视频,突然有灵感了!”他把设计图转向镜头,上面画着“铁馕防线”的终端外观,“你看这里,我加了跑道纹路,灵韵流动时会顺着纹路光,就像接力赛的赛道。每个功能模块都做成接力棒的形状,交接处用弹性灵韵纹连接,就算某个模块出了问题,其他模块也能立刻补位——就像湖北队那样,一人失误,全队补锅!”
陆研新看着设计图上那些充满力量感的线条,忍不住点头:“这个设计绝了!不仅好看,还暗藏了容错机制。守白,你这脑子到底是怎么长的?”
“还不是被你们逼的。”守白揉了揉眼睛,笑着说,“你们搞技术的都在跟数据死磕,我搞设计的也不能拖后腿啊。对了,我还想起了中国女排的‘铁榔头’精神,她们在里约奥运淘汰赛上,先输两局的情况下连扳三局,靠的就是不放弃的韧劲。咱这防线设计,也得有这种‘逆风翻盘’的底气。”
正说着,刘知非的消息突然炸进群里,附带一张材料测试报告和一段小视频。视频里,哈工大高材生正拿着一块合金板,往上面砸钢球,合金板弯曲到近乎对折,却没断裂:“第十八种合金终于成了!抗沙强度达标,还能承受剧烈形变后恢复原状——就像谷爱凌在自由式滑雪大跳台决赛上,最后一跳挑战o度高难度动作,看似冒险,实则是绝境中的破局!”
报告里的数据显示,这种新型量子合金的抗冲击性比之前提升了o,灵韵传导效率也提高了。陆研新看着数据,突然想起刘知非为了找这种材料,半个月里泡在实验室,每天只睡四个小时,甚至把自己珍藏的金属样本都拿来做实验了。
“知非,你这是把谷爱凌的冒险精神刻进材料里了啊!”陆研新笑着说,“有了这合金,‘铁馕防线’的结构稳定性就有保障了,就算遇到强沙暴,也能像谷爱凌落地那样稳稳当当。”
刘知非很快回了条语音,背景里是器械碰撞的脆响:“我也是看了接力赛视频受的启。体育竞技讲究‘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科研也一样。别人的材料抗沙强度是o,我就要做到o;别人的灵韵传导效率是o,我就要做到o。就像中国乒乓球队,永远在追求更高的技术,永远不满足于现状。”
“说到中国乒乓球队,我想起马龙了。”金一诺的声音从电话里传来,刻刀敲击玉石的声音再次响起,“他岁还在打奥运,面对比自己小十岁的对手,靠的不是体能,是经验,是日复一日的打磨。我现在给玉料刻灵韵纹,就像马龙练球,同一个动作重复上千遍,只为追求极致的精准。”她顿了顿,又说,“我刚给‘铁馕防线’的核心纹路加了‘韧性’参数,就像马龙的反手拧拉,看似轻柔,却能化解强大的冲击力。灵韵在纹路里流动时,就算遇到干扰,也能像拧拉一样改变方向,继续前进。”
陆研新看着屏幕上重新跑起来的能量曲线,眼眶突然有点热。曲线在的临界值处顿了顿,像湖北队交接棒时的失误,又像刘景扬跨栏时的踉跄,可紧接着,它就像许佳璐的冲刺、谷爱凌的高难度动作、马龙的反手拧拉,猛地往上冲,一路突破o、o,最后稳稳停在了!
“成了!”陆研新兴奋地拍了下桌子,碰倒的能量饮料罐滚到脚边,他却顾不上捡,对着电话吼道,“金一诺,你那‘韧性纹路’太顶了!刘知非的合金扛住了沙暴冲击,守白的设计补全了容错机制,诺亚的分段传导模型解决了延迟问题——我们成功了!”
电话那头传来金一诺的欢呼声,还有刻刀落地的清脆声响。守白在视频里跳了起来,不小心碰掉了桌上的画笔;刘知非了个“比耶”的表情包,后面跟着一串感叹号;诺亚推了推眼镜,嘴角露出了难得的笑容。
实验室里的气氛瞬间沸腾起来,冷白的灯光仿佛都变得温暖了。陆研新点开群视频,六个头像很快凑到了一起,还有元宝的传音突然钻进每个人的耳朵:“汪!何静姨姨说新疆那边的胡杨苗又长高了!你们的防线成了,以后小苗就不怕沙暴啦!”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何静的身影也出现在视频里,她刚处理完巴扎的灵韵盲盒订单,脸上还带着笑意:“我刚看了你们的成果,太牛了!你们知道吗,现在银河殖民区的网友都在刷中国科研像体育竞技,说我们搞科研的劲头,跟运动员夺冠一样拼。”她顿了顿,举起手里的烤馕,“我给你们留了刚烤好的灵韵烤馕,等你们回来庆功——就像运动员夺冠后领奖一样,咱也得好好庆祝!”
陆研新看着屏幕里一张张熟悉的脸,突然想起了湖北队四位姑娘相拥而泣的画面。他们六个人,加上一只狗,就像一支科研赛场上的接力队,每个人都握着自己的“接力棒”:陆研新的灵韵参数、金一诺的雕刻纹路、诺亚的算力模拟、守白的外观设计、刘知非的材料研、何静的资源协调,还有元宝的特殊助力。他们各自在自己的“赛道”上奔跑,遇到困难时互相补位,失误时彼此鼓励,就像体育竞技里那些伟大的团队一样。
“其实科研和体育,本质上都是一场孤独又热血的奔跑。”诺亚的声音突然响起,带着一丝感慨,“就像埃塞俄比亚长跑运动员贝克勒,为了纪念去世的教练,在赛道上跑了二十年,从青年赛跑到奥运冠军。我们搞科研,也是在一条看不到终点的赛道上奔跑,可能会遇到无数次失败,无数次瓶颈,但只要不放弃,总有一天能冲过属于自己的终点线。”
“没错。”刘知非附和道,“就像苏炳添说的,‘我不是天生强大,我只是天生要强’。我们搞材料研,也是这样,没有谁一开始就知道答案,都是在一次次失败中摸索,在一次次调试中进步。每一次实验,每一次测试,都是在为最后的成功铺路。”
陆研新看着屏幕上跳动的数据流,又瞥了眼直播里运动员们披着国旗绕场的身影,突然觉得,那些熬到凌晨的夜晚,那些反复失败的调试,那些争论不休的瞬间,都像赛道上的栏架、接力赛的交接棒、滑雪场上的高难度动作——看似是阻碍,实则是通往成功的必经之路。
窗外的天已经亮了,第一缕晨光透过实验室的窗户照进来,落在操作台上,给那些冰冷的仪器镀上了一层温暖的金色。诺亚已经在写新的模拟程序,键盘敲击声像极了运动员起跑的枪声;陆研新端起凉透的咖啡,喝了一大口,指尖再次按向回车键——这一次,他的眼神里没有了之前的烦躁,只有坚定和从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