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顶点文学>师生心理学江湖:对话手册 > 第180章 课 生活即笔墨 用心理学易经与哲学解锁感悟写作密码(第1页)

第180章 课 生活即笔墨 用心理学易经与哲学解锁感悟写作密码(第1页)

各位同学,今天我们要聊的主题,藏在每个人的日常里——如何让早餐店的烟火气、通勤路上的偶遇、甚至一次小小的挫折,都成为笔下有温度、有深度的感悟素材?很多人写感悟总陷入“空洞抒情”或“流水账叙事”的困境,要么喊着“生活真美好”却无细节支撑,要么罗列经历却毫无思想升华。其实,感悟写作的本质,是“用生活素材做骨架,用多学科智慧做灵魂”。今天这堂课,我们就以心理学、易经思维、哲学原理为工具,通过真实案例拆解,教大家把平凡经历转化为有质感的文字。从“五感捕捉素材”到“三维拆解内涵”,从“跨学科立意”到“刻意练习打磨”,每个方法都能直接落地。更重要的是,我们会通过师生互动,让大家现场体验“经历→思考→表达”的完整闭环,真正学会“于细微处见天地,于平凡中悟人生”。

“铃——”上午九点的铃声刚落,文学院的阶梯教室里已经坐满了学生。和蔼教授穿着米白色衬衫,手里拿着一本泛黄的笔记本,笑容温和地走上讲台。他目光扫过台下,一眼就看到了眉头紧锁的叶寒、奋笔疾书的秦易、托着下巴呆的许黑、若有所思的蒋尘、东张西望的周游,还有坐在最后一排、眼神锐利的吴劫。

“同学们,今天我们不聊理论,先做个小调查。”和蔼教授放下笔记本,“最近一周,有没有人遇到过让你有情绪波动的小事?开心的、烦恼的、疑惑的都算,举手分享一下。”

话音刚落,叶寒第一个举起手,声音带着点无奈:“教授,我算一个。上周我坚持了三天早起,结果第四天闹钟响了三次都没起来,上班还迟到了。我特别自责,觉得自己没毅力,写感悟的时候就只会说‘我要坚持早起’,但越写越空洞,不知道怎么深化。”

许黑嗤笑一声,语气带着点不屑:“我觉得感悟写作就是瞎矫情,比如看到落叶就说‘生命短暂’,喝杯茶就说‘人生如茶’,太老套了。我上周跟朋友吵架,写了一篇,全程都在吐槽,老师说我没有感悟,只有情绪宣泄。”

秦易推了推眼镜,认真地说:“我倒是每天都写日记,记录当天的经历,比如中医调理时艾灸的感受、读《易经》的心得,但每次想把这些写成感悟文,都觉得是素材的堆砌,没有逻辑主线,也不知道怎么结合理论。”

和蔼教授听完三人的分享,笑着点头:“很好,这正是大家写感悟的通病——要么素材空洞,要么情绪泛滥,要么理论与经历脱节。其实,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都是自带‘感悟密码’的素材,关键在于我们是否有解锁的工具。今天,我们就用心理学、易经思维、哲学原理这三把钥匙,一步步拆解‘从经历到感悟’的写作方法。”

他转身在黑板上写下第一行字:“第一步:深耕体验,用‘五感+情绪’捕捉素材本质——易经‘观物取象’的智慧。”

“教授,‘观物取象’怎么用到写作里啊?”蒋尘忍不住提问。

和蔼教授看向秦易:“秦易同学提到了艾灸的感受,你能具体说说吗?不要只说‘很舒服’,要调动五感。”

秦易想了想:“上周我艾灸腰部,艾条点燃后有淡淡的草木香,热气慢慢渗透皮肤,不是那种灼热感,而是温温的,像阳光晒在背上。刚开始觉得有点痒,后来腰部的酸胀感一点点减轻,呼吸都变顺畅了。”

“非常好!”和蔼教授赞许地说,“这就是易经‘观物取象’的核心——不只是‘看’,而是‘全方位感知’。易经认为,天地万物皆有象,而象背后藏着理。写作素材的捕捉,就是从‘具象感知’入手,再挖掘背后的‘抽象道理’。”

他接着解释:“心理学里有个‘感觉记忆’理论,五感捕捉到的细节越具体,记忆越深刻,后续的思考也越有根基。叶寒同学的‘早起失败’,如果只说‘没起来’,素材就很单薄,但如果补充五感细节——‘闹钟第三次响起时,窗外还灰蒙蒙的,被子裹着身体暖暖的,大脑像被浓雾笼罩,挣扎着睁开眼又闭上,最后在手机闹钟的震动声里惊醒,现阳光已经透过窗帘缝隙照在了桌上’,这样的描述就有了画面感。”

周游突然举手:“教授,那情绪怎么加进去?我每次写经历,情绪都是‘开心’‘难过’,太笼统了。”

“情绪要写‘过程’,而不是‘结果’。”和蔼教授说,“比如叶寒的自责,不是简单一句‘我很自责’,而是‘醒来后看到手机上的迟到提醒,心里像被小石子砸了一下,既懊恼自己没毅力,又担心领导批评,甚至有点破罐子破摔的想法——反正已经迟到了,不如慢慢来’。这种情绪的波动,就是素材的‘情感内核’。”

他总结道:“深耕体验的关键,是带着‘观察+反思’的意识生活。就像中医诊病要‘望闻问切’,我们捕捉素材也要‘眼观其形、耳听其声、鼻闻其味、口尝其味、身感其温’,再加上‘心感其情’。把这些细节记录下来,素材就有了生命力,而不是干巴巴的事件。”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黑板上的第二行字随之出现:“第二步:三维拆解,用‘事实+情绪+认知’搭建闭环——心理学‘认知加工’模型。”

“教授,什么是三维拆解?”叶寒追问,她已经拿出笔记本开始记录。

“就是把一件事从三个层面拆解,形成‘体验→思考→表达’的闭环。”和蔼教授拿起粉笔,在黑板上画了一个三角形,“第一层是事实层面:客观描述生了什么,不添加主观评价;第二层是情绪层面:记录事件引的情绪变化,包括显性情绪和隐性情绪;第三层是认知层面:结合理论思考事件背后的道理,或者带来的启。”

他以叶寒的“早起失败”为例:“事实层面:闹钟响次,点起床,比计划晚小时,上班迟到o分钟;情绪层面:初期慵懒→醒来后自责→担心批评→轻微破罐破摔;认知层面:为什么会早起失败?中医说‘春三月,此谓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顺应天时才能精力充沛,我前几天熬夜刷手机,肝血不足,自然难以早起——这是中医视角;从心理学‘自我决定理论’来看,我早起的动机是‘避免迟到被批评’,属于外在动机,缺乏内在驱动力,所以难以坚持。”

吴劫突然开口,声音低沉:“那这样拆解后,感悟的核心是什么?总不能把三个层面都写进去吧?”

“问得好!”和蔼教授看向吴劫,“拆解是为了筛选,核心是找到‘情绪与认知的交点’。叶寒的经历中,情绪是‘自责’,认知是‘作息失衡导致行动力不足’,所以感悟核心可以是‘自律不是硬扛,而是顺应身心规律的协同——中医的“顺应天时”与心理学的“内在驱动”,其实是同一个道理’。这样一来,感悟就有了逻辑支撑,而不是空洞的口号。”

他又举了秦易艾灸的例子:“事实层面:艾灸腰部o分钟,艾条燃烧产生草木香,腰部温热;情绪层面:放松→舒适→平静;认知层面:中医‘温通经络’理论,艾灸通过温热刺激促进气血循环,缓解酸胀——这是身体层面;心理学‘感官疗愈’理论,草木香和温热感能激活副交感神经,降低焦虑——这是心理层面;哲学‘身心合一’思想,身体的舒适会带动心理的平静,说明身心是相互影响的整体。三者结合,感悟核心就是‘养生的本质是身心协同,而感官体验是连接身心的桥梁’。”

许黑皱着眉:“教授,我还是觉得有点抽象。我上周跟朋友吵架,因为他借了我的书没还,我提醒他,他还觉得我小气。事实、情绪、认知怎么拆?”

“我们现场拆!”和蔼教授笑着说,“事实层面:你借朋友一本书,一周后未还,你提醒他,他反驳你‘太小气’,两人争执几句后不欢而散;情绪层面:初期期待→提醒后不满→被反驳后愤怒→争执后委屈;认知层面:从心理学‘边界感’理论来看,你重视‘物品归属’和‘承诺兑现’,朋友忽视了你的边界,导致冲突;从易经‘和而不同’思想来看,每个人的价值观不同,争执的本质是‘边界认知差异’,而非‘小气与否’;哲学‘换位思考’角度,你可以想想朋友是否有难处,朋友也可以体谅你的在意。所以感悟核心可以是‘人际关系的和谐,不在于三观完全一致,而在于理解彼此的边界,用“和而不同”的智慧化解差异’。”

许黑眼睛一亮:“哦!原来吵架也能挖出这么多道理,我之前只盯着‘他不尊重我’这个点,难怪写不出深度。”

“没错!”和蔼教授说,“三维拆解的关键,是不被单一情绪困住,而是通过多学科视角,从事件中提炼出有普遍意义的认知。这就是感悟写作的核心——从‘个人经历’升级为‘众人可感的思考’。”

黑板上的第三行字:“第三步:跨学科嫁接,用易经、哲学、心理学深化立意——打通‘具象经历’与‘抽象智慧’的桥梁。”

“教授,不同的经历,该怎么选择对应的理论呢?”秦易认真地问。

“没有固定答案,但有两个原则:一是‘贴合性’,理论要能准确解释经历;二是‘互补性’,多学科视角能让立意更立体。”和蔼教授说,“比如写‘独处’,可以结合易经‘潜龙勿用’——独处是积蓄能量的阶段,就像龙潜伏在深渊,等待时机;心理学‘自我整合’理论——独处时,我们能梳理情绪、整合认知,成为更完整的自己;哲学‘慎独’思想——独处时的行为,最能体现一个人的本心。三者结合,立意就从‘独处很舒服’深化为‘独处是生命的沉淀,是在“潜龙勿用”中完成自我整合,在“慎独”中坚守本心’。”

他分享了一个案例:“有位货车司机,跑长途时遇到戈壁滩的沙尘暴,车辆被困在路上。他记录下‘风沙打在车窗上的噼啪声,四周一片苍茫,手机没信号,孤独感像潮水般涌来’——这是五感素材;情绪从‘恐慌’到‘平静’再到‘释然’——这是情绪变化;认知层面,他结合易经‘否极泰来’,沙尘暴再猛烈也会过去,就像人生的困境终会化解;心理学‘接纳情绪’理论,承认孤独的存在,反而能与自己和平相处;哲学‘存在主义’思想,在孤独中,人能更清晰地感知自己的存在。最终他的感悟文《戈壁夜话》,从一次被困经历,写出了‘人生如旅途,困境是常态,接纳困境、积蓄力量,方能等到“否极泰来”’的深度,打动了很多读者。”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蒋尘举手:“教授,我喜欢读《平凡的世界》,孙少平的经历怎么用跨学科视角解读?”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