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顶点文学>遮天之女帝传 > 第240章 规则共生余烬重燃(第1页)

第240章 规则共生余烬重燃(第1页)

“基石一号”的遭遇如同一记警钟,让“无冕之民”深刻意识到,这片被命名为“阿颜之遗”的新生宇宙,并非等待征服的蛮荒之地,而是一个拥有自身意志、呼吸与脉搏的活体。与规则生命体的初次冲突,虽未造成实质性损失,却暴露了联盟现有生存模式的脆弱性。在这个规则即生命、环境即意识的新世界中,旧有的殖民与改造思维已然行不通。他们必须学会一种全新的、更为谦卑与智慧的生存方式——规则共生。

第一部分:僵持与反思——“基石一号”的困境

“基石一号”生态穹顶外围,无形的对峙仍在持续。那些由流动规则构成的“生命体”——研究者们暂且称其为“律灵”——不再动直接的、混乱的冲击,但它们并未远离。它们如同环绕着礁石的潮汐,在不远处流转、汇聚,时刻“注视”着穹顶内的一切活动。

穹顶的运作受到了严重制约。任何出维持基本生存所需能量层级的活动——无论是扩大穹顶范围、测试新型能量采集器,还是进行高功率的通讯——都会立即引律灵群的强烈反应,导致局部规则紊乱,设备失灵,甚至危及内部人员的安全。

先遣队被困在了这小小的庇护所内,进退维谷。

“它们像是一群守护领地的野兽,”墨塔透过强化观测窗,看着外面那些变幻不定的光彩,眉头紧锁,“但又完全不同。它们没有固定的形态,没有可辨识的攻击器官,甚至没有明确的敌意……它们只是在‘排斥’不符合这片区域规则‘基调’的东西。”

莉亚则在持续分析律灵的行为模式和数据特征。“我认为‘排斥’这个词并不准确,”她提出新的见解,“看看它们对我们送的友好信息做出的反应——模仿。它们似乎在尝试‘理解’我们,将我们纳入它们所认知的规则体系。但当我们的活动过于‘突出’,破坏了它们维持的某种‘规则生态平衡’时,它们就会本能地做出反应,试图将‘异常’抚平,就像免疫系统清除病原体,或者生态系统调节种群数量。”

“所以,我们成了‘病毒’?或者‘入侵物种’?”一位年轻的队员苦笑道。

“或许比那更复杂,”石痕的声音从“生命之树”号传来,经过规则环境扭曲后带着些许杂音,“根据‘回响规则基因库’的理论,这些律灵很可能就是这片新生宇宙规则自然演化的产物,是‘活着的规则节点’。我们想要在这里立足,不是要战胜它们,而是要……成为它们生态系统的一部分,一个被接受的‘共生节点’。”

第二部分:“共鸣筑城”——从对抗到对话

理念的转变,催生了行动的革命。强行突破律灵的封锁已被证明是徒劳且危险的。联盟决定改变策略,启动名为“共鸣筑城”的计划。

该计划的核心,不再是建造隔绝环境的“堡垒”,而是尝试建造能够与周围规则环境产生和谐共鸣的“有机建筑”。

先,他们停止了所有可能产生强烈规则扰动的工程。墨塔带领工程团队,开始对生态穹顶进行改造。他们拆除了部分向外扩张的结构,转而利用在“基石一号”本地现的一种奇异矿物——这种矿物能对规则的细微流动产生类似“谐振腔”的放大和调节作用——来重新设计穹顶的能量导流系统。

新的系统不再试图稳定一个内部的小环境,而是设计成能够像活体组织一样,随着外部规则的“呼吸”而轻微地、自适应地调整自身的运行参数。穹顶的外壁被覆盖上能够散射和柔和规则波动的特殊涂层,使其在律灵的感知中,不再是一个刺眼的“异物”,而更像一个融入背景的、会随着环境微微起伏的“规则珊瑚”。

同时,莉亚的团队则专注于“沟通”。他们不再送复杂的编码信息,而是尝试捕捉和分析律灵自身散出的、最基础的规则“脉动”模式。他们现,这些律灵并非杂乱无章,它们的流转、形态变化、能量起伏,都遵循着某种极其深奥、却内在和谐的“韵律”。

利用“回响共振”原理,他们研制出了一种极其精密的“规则谐音器”。这种设备不射任何主动信号,而是像一个被动的乐器,通过调整自身的“规则张力”,使其能够与特定类型的律灵脉动产生极其微弱的、非侵入性的“和声”。

改造的过程缓慢而艰难,如同在刀尖上跳舞。每一次微小的调整,都需要密切观察律灵的反应,稍有不适,便会引来规则的涟漪。有时,为了找到一个能与环境和谐共鸣的频率,团队需要进行成千上万次失败的尝试。

然而,坚持带来了回报。

数周后,观察员注意到,环绕在穹顶周围的律灵群,其流转的度似乎放缓了,那种无形的“敌意”或“排斥感”显着降低。一些较小、形态更简单的律灵,甚至开始好奇地靠近那些出微弱“和声”的谐音器,环绕着它们翩翩起舞,仿佛在聆听一悦耳的旋律。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僵局,出现了松动的迹象。

第三部分:失落的网络与“余烬”的低语

就在“基石一号”艰难地尝试与律灵建立沟通的同时,“生命之树”号及后方星域,另一个层面的困境日益凸显。

阿颜的消失,对“心念共鸣之网”造成了毁灭性打击。网络虽然依旧存在,技术上的链接未曾中断,但失去了那强大、温暖、能够统合无数意识的核心心火,网络变得……“寂静”了。

曾经的“心网”是一个充满生机的集体意识空间,信息、情感、灵感在其中自由流淌,相互激。如今,它更像是一个效率低下的通讯工具。个体之间的深层共情大幅减弱,集体意志难以凝聚,灵感火花的碰撞也变得稀少。一种难以言喻的疏离感和孤独感,在幸存者中弥漫。

睿璃能清晰地感受到这种变化。她手持那枚“心火余烬”,试图从中感受到一丝阿颜残留的意志,但回应她的,只有那恒定而微弱的琉璃光泽,如同风中残烛,仿佛随时都会彻底熄灭。

她定期召开网络会议,鼓励大家分享感受,共同努力维系文明的凝聚力,但效果有限。没有阿颜那越个体的视角和抚慰人心的力量,仅仅依靠行政命令和道德呼吁,难以填补那巨大的心灵空白。

然而,就在这片意识的“静默期”中,一些极其细微、几乎被忽略的变化,开始悄然生。

一些感知特别敏锐的个体——大多是艺术家、诗人、冥想者,或者与琉璃生态、共生科技联系极深的人——开始报告一些奇异的体验。他们在深度冥想、专注创作或与某些高度适应的共生体互动时,会偶尔捕捉到一丝……转瞬即逝的“既视感”,或者听到一段无法追溯来源的、模糊的“旋律碎片”,又或是感受到一股微弱到几乎不存在的、却带着熟悉温度的“意念涟漪”。

这些体验支离破碎,无法验证,更无法形成有效的交流。大多数人将其归因于压力过大产生的幻觉,或是对阿颜过度思念的心理投射。

但睿璃没有轻易否定。她秘密指示一支由心理学家、神经科学家和网络专家组成的小组,开始系统性地收集和分析这些报告,试图寻找其中的规律。

第四部分:律灵的“馈赠”与认知的桥梁

“基石一号”的“共鸣筑城”计划取得了突破性进展。随着生态穹顶与周围规则环境的和谐度不断提升,律灵对先遣队的态度生了显着变化。它们不再仅仅是容忍,开始表现出某种程度的……“好奇”与“互动”。

一天,一个形态相对稳定、散着柔和蓝光的律灵,缓缓飘近穹顶的外壁。它在谐音器附近徘徊了许久,然后,出乎所有人意料地,它分离出了一小团如同萤火虫般的光点,轻轻“触碰”了谐音器。

刹那间,谐音器连接的监测系统接收到了一段极其复杂、却蕴含着惊人内在结构的信息流!这不是语言,也不是图像,更像是一种……直接传递的“规则认知包”或者说“概念体验”。

负责监控的莉亚团队立刻对其进行了全力解析。经过艰难的解码,他们震惊地现,这段信息包中,竟然包含着关于附近一片小行星带内部规则结构的详细“地图”!其中标注出了一处规则流动异常平稳、且蕴含着某种高效能量富集模式的区域,这处区域之前从未被他们的探测器现!

“它们在……给我们指路?分享信息?”墨塔难以置信。

遵循着律灵“指引”的方位,一艘小型探测船小心翼翼地前往那片小行星带,果然现了一处规则“避风港”,并且在那里找到了一种稀有的、能够极大提升“回响引擎”效率的结晶矿物!

这第一次主动的“馈赠”,意义非凡。它证明律灵并非完全不可理喻的存在,它们拥有交流的意愿,并且似乎能够理解先遣队对“资源”和“安全区域”的需求(尽管是以它们自己的方式)。

交流的桥梁,似乎找到了一块关键的基石。但如何更深入、更有效地与这些没有语言、思维模式迥异的规则生命体沟通,仍然是一个巨大的难题。

第五部分:余烬的异动与网络的“心跳”

就在“基石一号”因律灵的馈赠而欢欣鼓舞时,后方对“心火余烬”和异常感知报告的研究,也有了意想不到的现。

研究小组在分析了海量的零散报告后,利用强大的算法进行交叉比对和模式识别,终于捕捉到了一丝微弱的规律。那些看似随机的“既视感”、“旋律碎片”和“意念涟漪”,其生的时间点和微弱的信息特征,竟然与“心念共鸣之网”基础负载的某些极其微小的、以往被视为背景噪声的波动,存在高度相关性!

更令人震惊的是,当研究小组将注意力聚焦于睿璃手中的那枚“心火余烬”时,他们现,这些网络波动与“余烬”散出的、几乎无法探测的能量脉冲,存在着同步性!

“余烬……它并非死物!”负责研究的高级科学家向睿璃汇报时,激动得声音颤抖,“它在……极其缓慢地、间歇性地……与网络进行着某种形式的‘互动’!那些零碎的感知,很可能就是个体意识在无意识中,捕捉到了这极其微弱的互动所产生的‘回响’!”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