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言入仕,崭露头角
沈嘉言进入翰林院後,始终牢记祖辈的教诲,兢兢业业,勤勤恳恳,从不因自己是状元郎而骄傲自满。他深知翰林院是储备人才的地方,唯有不断学习,才能不辜负朝廷的信任和家人的期望。
每日清晨,他都是第一个到翰林院,整理文案,研读典籍;夜晚,他常常挑灯夜读,学习治国安邦之道,分析历代兴衰得失。他不仅向翰林院的前辈请教,还利用闲暇时间深入民间,走访百姓,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和真实诉求。他将百姓的疾苦一一记录下来,整理成奏折,如实上报给朝廷。
不久後,大靖北方遭遇了严重的雪灾,持续数月的大雪导致道路封堵,农田被埋,粮食减産,百姓们生活困苦,不少人甚至流离失所。消息传到朝廷,大臣们议论纷纷,却始终拿不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沈嘉言得知情况後,心急如焚。他亲自前往北方灾区实地考察,看到百姓们食不果腹丶衣不蔽体的惨状,心中十分难受。回到翰林院後,他连夜起草奏折,向皇帝提出了三项建议:一是紧急调拨国库粮食和衣物,救济受灾百姓;二是减免灾区赋税,减轻百姓负担;三是组织百姓兴修水利,储备粮食,同时推广耐寒农作物,以防来年再遭灾害。
奏折递上去後,皇帝十分重视,当即召集大臣们商议。有人担心调拨大量粮食会耗费国库,有人认为兴修水利工程浩大,短期内难以见效。沈嘉言据理力争,详细阐述了各项建议的可行性和紧迫性:“陛下,百姓乃国之根本,如今百姓身陷困境,若不及时救济,恐生民变。调拨粮食和衣物虽会耗费国库,但能保住百姓性命,稳定民心;兴修水利和推广耐寒农作物虽工程浩大,但能从根本上解决北方雪灾问题,造福子孙後代。”
皇帝觉得沈嘉言言之有理,最终采纳了他的建议,下令按照他的方案执行。沈嘉言还主动请缨,前往北方灾区协助当地官员救济百姓丶组织兴修水利。
抵达灾区後,沈嘉言以身作则,与百姓们同吃同住同劳动。他亲自监督粮食和衣物的发放,确保每一份物资都能送到百姓手中;他带领百姓们勘察地形,制定水利修建方案,亲自参与挖土丶挑水丶筑坝等工作。百姓们见这位状元郎毫无官架子,真心实意地为他们办事,深受感动,纷纷积极参与到救灾和水利修建中来。
在沈嘉言的努力下,北方灾区的灾情得到了有效的控制,百姓们的生活渐渐恢复正常。水利工程也顺利完工,耐寒农作物的推广也取得了显着成效,为来年的农业生産提供了保障。百姓们十分感激沈嘉言,纷纷称赞他是个年轻有为丶为民做主的好官。
沈念安和沈承泽得知儿子的表现後,心中满是欣慰。他们知道,儿子已经继承了沈家的优良传统,成为了一个有担当丶有作为的官员,正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一心护一国”的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