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顶点文学>家侄崇祯,打造大明日不落 > 第2606章(第1页)

第2606章(第1页)

第2606章

听了熊汝霖的陈奏,崇祯满腔怒火被担忧替代,紧皱的眉头能夹死苍蝇。

“难道推行新盐政,错了?”崇祯不由自主地开始自我怀疑。

接着看到一脸从容的云逍,他的心中顿时大定。

开玩笑,叔父又怎么可能会犯错?

熊汝霖还没完,又道出新盐政引发的第三个弊端。

“盐生利,利生枭,枭生害,此为新盐政弊端之三!”

熊汝霖接着一番详细解释。

他所说的‘盐枭’,并非是指私盐贩子。

新盐政推行之后,打破了就有的利益链条,却又重新组建了一个全新的利益链。

如今整个盐业生产领域,一共有三种人:盐丁、垣商(制造商)、运销商。

盐丁就是吴盐生这种出力气的苦哈哈,当然不可能是盐枭。

熊汝霖所说的盐枭,指的是其他两类人。

也就是盐在运输和销售过程中的各种霸头。

当然了,这些盐商的背后都是有背景的,官商勾结,沆瀣一气。

盐枭,把持着整个盐业从生产到销售、定价的全过程。

而且所有制盐的生产资料,都被他们把持。

举个栗子。

制盐,需要卤池、盐灶、锅、敝、柴草、草荡、草木灰的基本资料。

这些东西都被盐商持有,盐民生产盐,必须向他们租赁或购置。

盐民生产的盐,也必须卖给垣商或运销商。

盐的价格,由官府统一定价,叫做‘牌价’。

据熊汝霖调查,两淮盐民卖给垣商的盐,每桶(200斤)牌价仅700文左右,每斤不到4文钱。

这是朝廷的统一定价,按理说,卖到百姓手中,再贵也贵不到哪儿去。

然而事实是,垣商把盐运到扬州的十二圩港,卖给运销商的所谓‘岸价’,每桶高达3500文左右,整整高出了五倍之多。

这还不算完。

盐运到指定的销地,如湖广等省,零售价又暴涨到120文到150文之间,比岸价又高出8倍左右。

也就是说,百姓买盐实际要花的钱,比朝廷定价整整高出了40倍!

这样的价格,比起新盐政推行之前,也相差无几。

由此可见,盐枭从中获取的暴利,是何等惊人?

由于朝廷不再对盐专营,自然也就少收了巨额的盐税。

而辛苦劳作的盐丁,生活也并没有多大改善。

唯独肥了盐商和贪官污吏。

熊汝霖特意计算过,盐民生产盐一桶卖给垣商,仅合小麦一斗数升。

而每生产一桶盐,平均要化5个工,折下来每个盐丁劳动一天,净得小麦2升左右(折合3斤)。

这样的收入,一家人连饭都吃不饱。

同时,盐民烧盐成本,也日益加大。

如今每煎一斤盐,约耗柴草一斤。

盐民向垣商购买柴草,每石定价200文,甚至更高。

这样盐民每生产一桶盐,就要多出成本数十到100文。

除此之外,盐民还有许多额外负担。

盐场有官府派遣的巡监、总巡、巡役。

每个灶户每月,要给他们孝敬的供俸,高达3000文以上。

盐民累死累活,生产的盐,往往连成本都收不回,不逃亡才是怪事。

盐产量锐减,也就成了情理之中的事情。

“陛下、国师明鉴!”

“国之大利在于盐,大害在于枭。盐生利,利生枭,枭生害,害进则利退,而国计穷,民生敝矣!”

熊汝霖声泪俱下,朝着崇祯和云逍重重磕头。

四周一片寂静。

孙传庭无奈苦笑。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