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绅吾儿,为父虽不奢望你高中状元,但……若连个秀才都考不上,就别怪为父无情了!’
短短一句,却让解缙心惊胆战。
小时候调皮,他没少挨打。
可自从读书启蒙后,他不仅不再挨打,还时常得到父亲和族人的赞赏。
但……若连秀才都考不上,那位老父亲绝对不介意再给他点教训。
回想起小时候被打得痛哭流涕,小伙伴们在一旁幸灾乐祸的场景,解缙顿时热血上涌。
这画面想想都让人心惊。
不行!
绝不能重蹈覆辙!
举人、进士暂且不谈,这秀才功名,无论如何都得拿到。
想到这里,解缙就算外出游玩,也不忘随身带上一本杂书。
这是为了即将到来的院试做准备。
在他看来,四书五经方面,但凡考的内容,他无一不精。
之前的“二”字题,不也是这样吗?
只要背得好,有点脑子就能答出来。
可若是考杂书上的内容呢?
他年纪小,见识不如人,很多书别说读过,连名字都没听过。
要是出了道他完全不懂的题,岂不是糟糕?
因此,他现在把所有精力都放在了杂书上。
游记、县志……
不管什么书,只要能找到,他就看。
不求学出什么结果,纯粹是开阔眼界。
这种日子,对解缙来说,并不难熬。
因为这些书比之前在家苦读四书五经有趣多了。
天知道那些写杂书的人是怎么想的。
真是放飞自我啊。
本就天性跳脱,如今看到杂书中的一些内容,他更是兴奋不已。
“啧啧,真没想到,还能这么玩啊!”
“这些前辈胆子大、脑子活,真厉害!”
“嗯,这种事,还得拉上陈兄才行!”
“没错,他可是个行家!”
“若没有陈兄的银两,我解缙哪有机会结识那么多佳人!”
“读书!果然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此言不虚!”
“待院试结束,定要约上陈兄一同痛快一番!”
解缙读书读到歪路上之事,暂且不论。
另一位与胡惟庸有所牵连的学子方孝儒,此刻正愁眉苦脸地求见恩师宋濂。
“恩师,不日将参加院试,但心中始终忐忑,总觉学识不足。”
“恩师可否为指点迷津?”
看着方孝儒那副老实模样,宋濂也觉得头疼。
他这个,无论是学识还是人品,都无可挑剔。
对他而言,有这样一位,足以继承自己的衣钵。
偏偏这小子性格木讷、古板,甚至有些迂腐。
这就有些棘手了。